
【三和】高浓度梅肉精华液
每日必需的碱性食品

【三和】高浓度梅肉精华液

梅(Ume)是日本民众长久以来每日食用的健康食品,含有丰富有机酸及矿物质(钾、镁、铁、钙等),属天然硷性食品,被誉为‘硷性食品之王’。其功效早在数千年前已被载入各大医学典籍,古时的日本武士均会每日服食以增强体质。
【三和】高浓度梅肉精华液运用现代科技融合日本传统古方,精选优质青梅肉,经严格品质监控,以高达50倍的高浓缩度提炼而成。现代人饮食多以酸性食物为主,每日饮用富含硷性物质的高浓度梅肉精华液来均衡饮食,有助消化系统健康,是家庭必备,男女皆宜的健康饮品。
优点及功效
特点

- 精选优质青梅肉,成份天然
- 以30-50倍高浓缩度提炼而成
- 蕴含丰富‘梅素’及‘多酚’等有效成份
- 不含化学色素或添加剂
- 100%日本制造,符合日本GMP管理标准
功效*

- 有助消化系统健康
- 具抗氧化作用
*以上资料未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(FDA) 审核。本产品不用于诊断、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。
主要成份/产品规格
主要成份
青梅肉浓缩精华,甘蔗果寡糖 (FOS)*。
*果寡糖是一种天然的寡糖(又称低聚糖),亦有作代糖使用,能有助肠内益生菌的繁殖,抑制坏细菌增长,帮助排便,保持肠道健康。果寡糖存在于天然,基于消费者对健康及低卡食品的需求,果寡糖于80年代已被应用于商业领域1,2。
包装
产品名:【三和】高浓度梅肉精华液
净重:130克
内附3克小匙
食用方法
每日1匙(3克), 以温水冲服
注意:开封后将圆形薄膜取出,再将瓶盖扭回原处。阴凉地方储存,避免阳光直射。食用前请摇匀。
生产商
100% 日本制造,品质符合GMP管理标准
【三和】高浓度梅肉精华液由日本制药大厂生产,并通过日本健康营养食品协会(JHNFA) GMP认证,产品获北美保健品监管机构审批,是消费者信心的保证。

有关JHNFA
Japan Health & Nutrition Food Association JHNFA (日文名称为 “财团法人 日本健康营养食品协会”) 为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安全部所批准的法人团体。JHNFA负责有关营养及健康食品的研究,包括资料收集和举行产品调查,以及确认有关保健食品的使 用和特殊膳食功效;并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正确而健康的营养食品知识。
JHNFA致力于推动营养标签运动,以配合日本在食物及营养改革法的进程。而由JHNFA设立的JHFA认可标签,是根据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安全部的指引而制定,以保障消费者的食物安全和健康。

常见问题
问: 何解青梅味道极酸,却为天然的“硷性食物”?
答: 青梅的酸味来自多种有机酸,当中以柠檬酸含量最高,酸味最明显。青梅含有极丰富的‘硷性矿物质’,如钾、镁、铁、钙等。这些有机酸及矿物质经人体吸收后会呈硷性, 而青梅的有机酸及矿物质含量较其他水果丰富,因此有“硷性食物之王”的美誉。
问: 为什么特别选用青梅提炼?
答: 梅子青色时,酸味最浓,亦代表其柠檬酸含量处于高峰期。在此时采摘的青梅提炼制成的梅肉精华液,效用最佳。
问: 哪些人适合食用? 对身体有什么益处?
答: 适合男女老少每日饮用,尤其是饮食不均衡、常饮酒、缺乏运动、压力大、常熬夜的人士。 三和®高浓度梅肉精华液含两大有效成份 “梅素”及“多酚”,具抗氧化作用,经常食用可帮助消化及促进皮肤健康。
问: 应如何服用? 什么时候服用最好?
答: 早晨空腹时食用最佳,每日3克,以一杯温水冲服。胃部不适者,可酌情减少份量或于餐后饮用。
问: 很怕进食酸味浓的食物或饮料,怎么办呢?
答: 最简单的方法是加入大量温水搅匀以冲淡酸味,而多饮水是一个良好的习惯! 亦可加入蜂蜜、黑糖或桂花糖等一起饮用。更可作为佐餐调味料食用。
食用小贴士
食谱1:消暑青梅饮
- 取适量梅肉精华液置于玻璃杯内,加入温水搅匀。
- 加入蜂蜜、冰糖、桂花糖或黑糖等,再次搅匀。
- 加入冰块即可享用。

食谱2:青梅果冻
- 将鱼胶粉与水混合加热至溶化后熄火。
- 取适量梅肉精华液、糖与温水混合,再倒入鱼胶溶液中搅匀(可加入果粒)。
- 倒入果冻模中,放入雪柜冷却,待成形后即可享用。

食谱3:香煎梅精鸡扒
- 在鸡腿肉中加入少量梅肉精华及生抽腌制2小时。
- 将腌好的鸡腿肉煎至两面金黄。
- 在煎鸡扒剩下的汁中加入少量梅肉精华液,糖及酱油,调匀后淋在鸡扒上即可享用。

食谱4:梅子蒸排骨
- 将排骨洗净并切成小块。
- 加入适量梅肉精华液、生抽、蚝油、盐、黑胡椒粉、生粉、油拌匀,腌1-2小时。
- 将腌制好的排骨入锅蒸至熟透,取出并撒上葱花即可享用。

每日3克三和梅肉精华液,以一杯温水冲服,是最简单而健康的食用方法!
参考资料:
-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E%9C%E5%AF%A1%E7%B3%96
- http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0119826